无人零售会出现一个比滴滴市值还大的公司吗?
 
野草新消费论坛第一期近日在中关村创业大街黑马学院举行,围绕“无人零售会出现一个比滴滴市值还大的公司吗?”这一主题,EATBOX创始人安利英、24爱购创始人王镇方、天若科技创始人陈维龙、天成资本合伙人陈超阳展开了深入探讨。
 
无人零售会代替有人零售吗?线下数据在无人零售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?无人零售未来形态会是什么样?无人零售在商业本质和技术创新上如何取舍?在论坛圆桌环节,对准这些话题,四位嘉宾各抒己见,针锋相对,可以说,将无人零售这一新兴行业剖析的淋漓尽致,下面让野草君带你一探究竟。
 
无人零售能否代替有人零售?
 
安利英:我认为零售有两点:极高的效率、极高的体验。极高的效率是无人便利店,极高的体验可能是我以前做的边走、边吃、边看的形态(怡食家超市),我觉得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,未来也没有中间形态,这两端我都是看好的。
 
陈超阳:我觉得无人便利店的场景,在特定的人群、产品之下,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。无人店的比例会增长,但到一定程度就会暂停,因为最后如果无人场景成了普遍趋势,那么很多更高级的消费者反而愿意去有人的店里去体验服务。
 
但是具体的比例到底是多少?现在还不知道,需要看未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,整个的业态和技术有没有新的变化。
 
安利英:无人店也可以做得很酷,很多地方比如货架都可以植入互动的元素。传统店铺顾客是人和人的交互,非常情绪化且可触达。无人店在顾客接触点的设计可能是通过科技进行生活态度上的交互。
 
所以我觉得,未来无人零售店的效率达到一定程度后,会成为标配,渗透率也会提高。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,人力成本也会越来越高,越是发达的地区,无人场景的应用越是广泛。
 
那些被解放出来的人力并不意味着失业,他们将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。所以,无人便利店的出现是对零售整个行业的提高,无人化是一个趋势,但是无人店只是过渡,不是终级形态。
 
陈维龙:我提两点,第一,百货化之后就很多店变成柜台,柜台后来又变成了货架。在超市开架这种形态效率这么高的时候,各行各业在用几十年、几百年前的模式?像餐饮行业,依然是前店后厂;珠宝、电子行业依然用柜台模式。
 
其实不同的行业,有不同的特性,超市的特性就是大批量地出货。卖手机一天可能100单就足够,但是超市要有1万次交易。无人化就是把前端流动的效率推到极致,它会被其所处的行业特性所限定。
 
第二,现阶段实现无人化的方式是ID,在此基础上,是提取不到太多有意义的数据的,但是如果用的是人脸识别或者是其他传感器,那么里面的数据就非常丰富了。
 
比如,用Amazon go的ID解决方案,就只能获取到结算的数据。用户的自然属性、轨迹、购买前交互的行为,用户是谁,用户到了哪,这些数据是在现有的方案,现有的无人便利店无法获取的。
 
安利英:刚才陈总说的几点我不是特别赞同。
 
不要把超市都看成是必须大批量的市场,超级市场其实有很多分类,比如在旧金山湾区,有很多超级市场只服务非常高端的人群,在美国还有一些卖亚洲手工艺制品的超级市场,虽然可能只是个别,但超级市场只是一种贩卖的形态,超级市场并不一定要走大众市场。
 
再说餐饮,餐饮也不一定都是前店后厂,像大型城市中共享厨房的概念,很多餐饮店可能都没有厨师,而是通过城市周边的一些配套的大型厨房,将食品配送到中心,实际上像这种大型的餐厅,走的正是超市这种专业化路线。百货商店的柜台,市场的开架更多都是形式、载体,真正关键的是产品。
 
哪种无人收银方案更适用?
 
安利英:几种收银的方式我都尝试过:
 
第一,最早的是无人POS机。它的问题在于流程太过复杂,另外,相比手机端,顾客的交流成本以及机器本身的成本都很高。
 
第二,手机端结算。基本是应用小程序,像火星兔子、物美的方式,顾客教育成本低,非常便捷,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。
 
第三,RFID。相对来讲,它的成本比较高,但是有防盗、追踪、定向协助功能,RFID目前看来,是比较综合的一种方案。
 
第四,图像识别技术。技术上还达不到商用的水平,国内并没有实际落位的案例。
 
所以,我未来看好的是RFID跟图像识别技术的结合。
 
陈维龙:这个其实概括来看的话,从技术角度看的话:
 
第一,基于条码自助扫描。就像火星兔子。
 
第二,基于RFID的无限射频技术。RFID其实已经存在了二三十年,现在70%是用于服装领域,用于结算或者是识别物体最早的案例应该是2003年。
 
最终掀起这一波浪潮的其实来源于Amazon Go,基于机器视觉加传感器,它的算法是深度学习,但是从目前看,他们也没有用RFID。为什么RFID之前几十年了也没有推广出来?
 
所以RFID可能是存在一个过渡方案,未来可能更多的应用机器视觉或人工智能、传感器等等去解决,RFID是目前可以商业化落地的技术方案。
 
无人零售如何成为数据玩家?
 
主持人:在我看来,互联网战争本身是一个数据和流量的战争,尤其是线下流量和数据比较分散的情况下,数据在无人零售中,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?
 
陈维龙:这跟选用的技术有关系。比如RFID方案,我觉得提取不到有益的数据,因为RFID就是一个标签。但是基于机器视觉技术,可以明确收集用户的自然属性、位置信息、动作信息等等,基于机器视觉可以做到很多数据的语言处理。
 
再说传感器,超市、零售业在用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两类:
 
第一,基于手机。
 
第二,基于商品的附着物。
 
现在商场采集一个人的数据,对于一个系统而言,只能检测出基于手机的信号,人本身的信号是不可测的,温度的检测也不靠谱。未来将会是整个实体空间的数据化,实体空间中有很多其他传感器是能够采集到人本身的数据的,而不是通过以手机这种替代物的方式产生。
 
商品数据的产生也非常困难。万达、阿里、京东所采用的方案显示,在商品上附着芯片,可以收集拿起、触摸这些信息,但是一个面包或者一瓶水,加一个芯片成本太高了,这些数据的作用也有限。
 
所以综合来看,机器视觉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,最起码通过人的视觉能获取到最丰富的数据,当然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,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没有突破,应用的价值、场景也非常有限。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做人工智能机器识别,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是未来的主流。
 
从原理本身出发,图像视觉本身是能看得到的终极方案,其他方案现在看来还不能有效收集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数据。
 
 
 
 
安利英:我同意陈总的RFID的观点,它以前是用于撑起物流链条的,实际不能用于对人的识别,或者ID关联。但是在无人便利店没有更好的落地方案的时候,RFID就是现在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,它可能存在漏洞,成本也高,但技术是会迭代的,只是说RFID是现存可行的。
 
王镇方:问题是数据,结果到但最后成了两个方案之争,感觉大家其实已经达成一个共识,RFID是一个过渡方案。我说一下24爱购的方案,它是人畜无害的,不牵扯方案之争。
 
我们对数据非常看重,是唯一一个所有工具都在线,比如说有人新零售必须商品在线、管理在线、员工在线,那这些在线的话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费者在不在线,消费者在整个方案里面,是不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购买过程?
 
如果参与了,比如说24爱购,从手机上做购买行为开始,选品到最后加入购物车支付,每个地方都会做节点,就是说这个商品是否看过,看过多少次我知道,多少比例的人选择了支付我也知道,这些都是在线的,那么,这块的数据在未来会非常有价值。
 
手机的所有数据首先为零售供应链提供很好的支持,另外也提供了很好的用户精准画像。很多人看了商品10次也不购买,我们会从心理、性格上分析。
 
陈超阳:如果在App上查看一个品类比较多,但是我没有购买的话,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。
 
其实我们基金现在内部定的就是,针对25-35岁女性的消费升级产品或服务,她们主导了自己家庭的全部,而且小孩和老人的观点也有巨大影响力,我们抓住这批人群,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干。
 
那反过来,这一类人群最看重的是什么?其实包装最重要,假设我这个产品被人看了30次,那个只看了10次,那两个产品被买的次数都是八次的话,我就知道是设计包装做得还不错,但是定位、价格或者其它细节,导致用户没有下单,这对品牌来说,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线索。
 
而现在便利店很难提供这样的数据支持。包括像宝洁,它们以前做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货架的摆放,包括现在很多奢侈品的店长,他们在货架摆放上非常有讲究,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非标的,靠经验一点一点学出来,作为传统行业,必须干十年才能了解这些东西。
 
线下数据将被谁掌控?
 
主持人:大家觉得,通过无人零售的形式,有没有可能借此机会掌握线下数据,出现一家比滴滴还大的公司,最后的数据可能会掌握在谁手里?
 
陈维龙:其实这个问题很难讨论,它很有可能被商家拿走。因为在这块,商家虽然没有能力采集到这些数据,但这些数据确实是在他的店铺内产生的,所以从直觉上来说,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数据。
 
但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,或者是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人来说,他们确实还有自己的策略,比如说,他们可以扶持小的竞争者,如果是前三名的超市扶持后十名的,或者我自己开淘宝、天猫、京东商铺,甚至可以通过让利的方式来获取数据。共同来拥有数据,来整合价值。
 
陈维龙:我再补充一下,支付宝拿到的数据是商品总额的数据,并不知道我的订单里面卖了什么样的商品,其实这个用在线支付或是用POS端支付,数据是已经产生的。
 
现在进入的数据,比如说,我站在货架前的状态,这个数据是任何人都不拥有的,我做这么一件事情,使这个数据产生而且被利用,现在只能是我们采集到,或者是半年、一年内只能我们提供技术,那么这个数据的拥有权肯定就是这家公司的相关方共同拥有的。
 
现在很多的数据是想要但拿不到,因为目前任何方式能拿到的数据都要联网,你不联网,没人知道我站在这个地方。我认为,未来的数据会更实体化,实体空间数据化,当然这还是一个非常长远的事情。
 
安利英:我觉得未来数据肯定都是在大型公司的平台上,但因为线下的数据一直都特别碎片化,也关联不了ID,它的价值是没有办法通过组织化的数据挖掘,拿到更深入的东西。
 
其实我们一直做线下,在做大数据分析时,非常困难。在线下谈大数据,没有海量的资金,根本什么东西都分析不出来,包括原来在购物中心、商超,都主导到ERP,做这方面的研究其实都非常困难。
 
但是无人便利店的话,在数据采集上是一个很大的机会,因为线下数据的获取一直都是有难度的,所以要挖掘的价值也会高于线上,因为线上线下就我做商品的经验来看,它消费的品类、形态、价值链和定价空间,都有比较大的差异,那么,仅仅从对消费者的研究上来讲,是有很多实际意义的。
 
王镇方:我们无人店肯定希望在自己手上,而且对于自己的运营确实非常有用,可能将来的选品就是数据驱动的选品,我们发现这个SKU是明星SKU,我们店里面测试的小龙虾刚上市后,就会发现它的数据有什么用。
 
但是,从大数据角度来讲,我同意安总的说法。
 
第一,暂时还看不到有多大量。
 
第二,数据是有速度的,在小而美的数据包里,对整个运营方式的确定非常明显。
 
无人零售未来形态是什么?
 
主持人:大家都在做无人零售,而且都是创业公司,那无人零售创业公司未来形态会是什么样的?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?
 
安利英:不同的创业者会有不同的路线,有的人做硬体,有的人做软体,像我们特别想打造有调性的东西,可能另外的人是嘻哈。未来的无人零售需要个性化,只要有群体,就会有消费。
 
陈超阳:跟无人感觉没有太大关系,还是便利店未来的形态。相当于说,一个便利店肯定有自己的调性,它的调性可以覆盖到一个细分领域的用户,它自己后面找一些东西往里添,可以找供应商,也可自己做。
 
安利英:有人无人其实无所谓,因为它是一一种技术实现手段,现在零售用人已经越来越少了,收银员被机器取代了。因为我是内容产出者,始终强调输出的内容是什么,你输出的内容具有侵略性,你就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公司,你输出的内容没调性,那就是一家没有调性的公司。
 
王镇方:这也是刚才问的那个问题,无人便利店到底能不能取代有人便利店?占比到底是多少?我和安总的看法是一致的,肯定不是取代,有些有调性的东西不能取代,这些东西不是无人可以做到的。但抛开调性,无人便利店的创业公司未来的形态会是什么?
 
我们理想的无人状态,就是我不管在哪,比如说在家、公司、写字楼,都可以植入管道,通过管道把无人做得很彻底。比如说几千年以来,我们实现了从家里自动地取到水、电、互联网信息,但是始终没有在家里面取到一杯可乐或者面包,最终还是要人送过来。
 
真正的无人状态就是物网打造的状态,我在家里面想喝一杯可乐、吃一块面包,在手机上点选之后,物网通过自己的智能管理和机器人,把共享便利仓里的东西,通过管道运送到我家,我觉得这是无人零售或者说无人便利店的终极状态。
 
安利英:我特别怕这种状态,现在都是说大婶爱颜值,大叔爱尝鲜,如果这种场景都通过管道,那挺可怕的。可能女性还是比较emotional,希望走进一个有温度还是高科技的店。通过物网管道,可能对男性来说很amazing,对女性来讲有一点点可怕。
 
王镇方:这就是刚才提的比例问题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消费场景,比如说女性希望更多的体验,男性可能更在乎时间。人性别、性格的不同,接受的东西也不一样,这样的话,就会产生不同的业态,感性的东西肯定会存在,而且会收到热捧,当然也会有一些消费者喜欢这种时效性更强的东西。
 
商业本质和技术派的论战
 
陈维龙:在无人零售或者便利店的形态下,会有更多的形象论。比如说数据驱动,其实跟无人零售就没有什么关系了。其实之前也提到一个问题,无人零售适合干一些什么样的事情?
 
在这一块,像安总也提到了,我们是主打女性,更多的是运营驱动,用户的理解,在品牌或者是品类上发力。如果纯粹是讨论无人零售,起码在现阶段来看,最终要依靠用户的交互习惯或者团队扩散,有效率的去解决事情。
 
再回到零售这一块,像安总做的形态,其实就是缤果盒子,这种形态最大的优势,我个人理解是一个移动化的硬件,这就杜绝了很多选址的问题,相对实体店来说,在开店的标准化、流程化高了很多,它的选址上也没有那么大的难度,成本能够降低。
 
但是,不可能所有店铺都变成一个硬件,基于实体店更好的无人化就是,我在超市买东西,基于数据化、信息化的驱动。整个流程环节更少,效率提高了。
 
 
 
 
安利英:我为什么不同意这个观点呢?因为虽然我强调做有温度的商业,或者内容产出,但是并不是说,现在做这些项目,没有入门的技术和门槛,谈技术的话也能谈,但是没有传统专业。
 
但是我自己认为,技术其实是入门的门槛,你进入了这个门之后的话,多个方向都能力发展,技术首先是服务于零售的,零售最终还是要回到本质。
 
在所有的零售环节当中,能够挑上游的东西都是我们追求的,但是就终极形态来讲,技术是不能够缔造零售的,零售真正的内容核心所在,还是在人、货、场的三者结合之下,给顾客最好的销售和体验。所以我觉得,只谈谈技术谈无人,是没有太多意义的。
 
陈维龙:我可以举个反例,比如说电商,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,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够存在,它底层物流的基础,不管是实体建设还是技术、效率的提升,都支撑了整个行业形态的形成。
 
安利英:因为电商部分也是有内容的,包括网易严选等选品,如果没有好买手的话,恐怕也没有人欢迎它,不可能只在一个物流支撑体系下,就能做出来让人买单的商业内容。
 
陈维龙:我们最终本质上是考虑这个问题,到底是内容催生了电商,还是互联网催生了电商。比如说我站在这里,是单纯野草新消费邀请我过来,还是我自己的意愿驱动,到底哪一个是主要因素?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技术,你有再好的内容,你做一个商业形态,可能会变成其他的形态。
 更多http://www.shiwanmei.com.cn   微商外包服务
如没特殊注明,文章均为微商快车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自 http://www.shiwanmei.com.cn/news/642.html
上一篇:如何从零开始做微商
下一篇:共享汽车突围:牌照 停车位 充电桩成为瓶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