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咖啡馆界,有句很有名的广告:
“你要么现在在咖啡馆,要么在去咖啡馆的路上。”
听起来十分有范儿,感觉星巴克功能和公共厕所差不多。
而如果要把咖啡馆这个元素替换一下,其实能得到一些同样有趣的结论,比如:
“你现在要么在跑步,要么在准备去跑步。”
别怀疑,即使你没有跑步的习惯,你身边也一定有个经常跑步的人,或者,让我们称他们为跑者,这样听起来更让人肃然起敬。要是你的社交圈子里既没有人打王者荣耀,也没有天天人刷跑圈路线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是个真正的隐士了,已然出世。
作为一个打死也不跑步的人,当我被身边转瞬冒出来的成群跑者所淹没之时,你可能也像我一样,度过一段惶惶不可终日的时期,不断地扪心自问,难道不出去刷几公里就要被社会所淘汰了吗?难道不能再让我堂堂正正地做个废物了吗?
更不要说这两年风起云涌的马拉松大潮。亲娘哎!四十多公里!时速八十迈的车都要开半个小时!
所以,特别想知道那些跑者的脑袋里都装了些什么。
存在即合理,而跑步也绝不是无缘无故地风靡,而其背后的原因,是因为跑步一次性解决了现代人的三大冲突:爱美、怕死、孤单。
想要美,管住嘴,迈开腿
没办法,这是一个颜值社会。不是所有人都狠得下心整容,于是减肥就成了几乎所有人共同的需求,除了个别天生不长肉的人除外,我们公司有个妹子天天喊着自己太瘦要增肥,顺利成为所有同事的公敌。
管住嘴,迈开腿,这是减肥的六字箴言。
但是前三个字太难做到了,太难了,简直是反人类。
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才到了食物链的顶端,现在你又叫我退化回去吃草?不可能的。
所以只要你找到合适表达方式,跑步就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最佳答案。
跑出最饿感,没有罪恶感。
即使你每次只跑个十分钟,但夜宵却啃下一只羊腿,也无妨。毕竟欺骗自己最有趣。
一个人孤单,一群人狂欢
当你真正开始迈开腿之后,新的困扰就随之而来。就像一个孤独患者需要认可,在人人时刻在线的社会里,跑步这种一个人的反社交活动,需要强大的社交化推进器。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把这种情况解释的十分清楚:
换我也会坍塌。
当菲迪皮茨在公元前490年跑过那42.195公里的路程时,即使他心中有无穷的火焰支撑他疲惫的身体,但他孤身一人默默奔跑的寂寞身影也实在悲壮。作为一项纯单人向的项目,参与者基本是在与自己作战,这很容易迅速提高愉悦感的阈值。
何况在这个日趋冷漠的世界里,人人缺爱,如果跑步只是跑步,那结局必然是越跑越孤单,漆黑的夜里冷清的街上跑再多也无人喝彩,听起来不像是件好事。
跑步今天成为全民狂欢的很重要一点是,各种社交软件把跑步变成了大家的事。
想象看,如果要求所有跑者在跑步前丢下一切手环手表手机等设备,只是单纯的进行一次纯粹的跑步,那么很多人也许会放弃这次运动,一次不能记录速度里程轨迹,不能发在朋友圈和Keep和Nike+上的跑步,那还算是什么跑步?
或者更直接点,如果你真只是把跑步看成社交,或者的确是寂寞恐慌,你大可以找伴,就像打网游总得加个公会。各类跑步APP里除了常规的记录路线功能,更少不了社交的延展。
路线主任,啧啧啧。有种铜锣湾尖沙咀洪兴陈浩南的错觉,但是这种效果出奇的好。这种团队刷副本的感觉,不断刺激着跑者为了下一个进阶目标不断前进。
日常的跑步如此,各类比赛项目也一样。重要的不是跑步,而是你“怎么跑”。
这得从马拉松说起,很多人会有一种误解,跑步是健身运动,马拉松也是,只是比较长的跑步而已。
并不,马拉松是极限运动。
否则菲迪皮茨为什么一跑到雅典就嗝屁了?否则为什么最近三年马拉松比赛猝死人数已达14人?
马拉松的确比登珠峰安全点,但其实也算是高危运动,尤其是对于那些新手和生手来说。而就算是马拉松的老手,各种膝关节疾病也是家常便饭。
再说一遍,马拉松是极限运动。现在很多大众媒体把马拉松塑造成全民运动,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但是你根本挡不住群众的热情。2014年北京马拉松,极端天气情况也抵挡不住选手呼吸40公里雾霾的心时,你才会真切意识到,马拉松已经成了全民狂欢,或者,全民的热闹。
那么对于那些想凑热闹,但是确实刷不动40公里的人来说,你需要给到一些更为亲和的方案,比如半马,比如10公里,比如欢乐跑,但是路程再短,也依旧是跑步。
而一种可能的尝试是,披着跑步的皮,实质上搞点派对。
比如号称“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跑”的Color Run,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。各种色彩的粉尘在空中飞舞,人人以把自己弄得五彩斑斓为荣。
这到底是蹦迪还是在跑步?不重要。
比如长途障碍赛泥浆跑 (Mud Run),让我们把自己快乐的弄脏吧。
不要觉得在泥浆里打个滚成不了大气候,事实上这种原生态的方式其实更符合群众们苛求健康,同时顺便放肆一下的需求,2014年,美国有约有400万人参加各类障碍赛,仅参赛费一项,收入3.62亿美元,已经有超过100家公司切入这个市场。
而我还挺看好这项目,毕竟在中国,想找块泥浆地还是挺方便的...
群体性的焦虑
在这个无人不焦虑的时代里,压榨抵抗焦虑的有效出口有两个,一个叫买买买,一个叫跑跑跑,一个在不断剁手中找到虚幻的自我释放满足,一个在物我两忘生理极限的运动过程中暂时逃避世俗干扰,所以就诞生了消费升级,以及跑步热。
而跑步除了解决自我工作生活的焦虑,更能解决一个人找到自己身份的焦虑。
在前两年,有篇文章曾经刷爆了朋友圈:《长跑是中产阶级的新宗教》。一看这个标题,就觉得脱离了低级趣味,就觉得灵魂得到了升华。
但你又不能说宗教二字说的夸张,因为细想之下,跑步这件事,的确存在其特殊性。
1962年,耐克创始人比尔·鲍曼写了本叫《慢跑》的书,正式把跑步引入了公众视线中,在1970年,乔治·西恩和吉姆·菲克斯写了另一本书,正式把跑步推向了神坛,这本书叫《跑步圣经》。跑步从一开始,就已经不是单纯的运动层面意义,而是一种象征,一种划分。
划分什么?人群。阶级决定喜好,而你的喜好,代表了你的阶级。
一个阶层,需要在各种层面,通过各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阶级属性。房产的地段,车子的品牌,幼儿园的学费,等等。而这些传统的证据,在今天总显得有些太过物质,不够积极向上,不够政治正确。中产阶级、自认中产阶级、努力向中产阶级靠拢的人,都需要一个新的集体性符号,这个符号必须是健康的、必须是有品味的、必须是仪式性的、最好还是普适性的。然后顺便,一巴掌就可以把足球篮球这样粗野原始的运动,踢到了运动阶层的底端,当然,也是人群的底端。听起来很滑稽,运动也有高低贵贱之分?当然,因为运动不只是运动。
跑步就是这么被推到了前线,因为它有着很多显而易见的特点:
首先,门槛够低,甚至低到不能再低。为什么滑雪高尔夫马术这种运动不行,看起来是这些小众项目的上流社会的固有印象实在太坚固,实际上就一个字,贵。作为企业家里最会爬山的代表,王石为什么没把登山带动起来?因为贵,登珠峰现在最便宜的个人花费也要40000美元,而且还风险还不小,珠峰算是相对好爬的,2014-15年还是有将近40人死亡,很慌。
又要够品味,又要够方便,何解?唯有跑一跑。健身房再多,也比不上出门就是大马路。
其次,门槛虽低,但是上限极高。跑步这种枯燥而又坚苦的项目,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种苦行僧式的修行,不像其他蕴含变化和对抗性的其他运动,这种在精疲力竭之中的追求,仿佛更能证明一个人的毅力与持之以恒,而这些优点似乎往往又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。没错,这就是所谓的阶级认证。
在豆瓣上有人写了一篇文章《我为什么要跑马拉松》,另一个用户作了如此评论:为什么要跑马拉松?因为跑完以后可以写一篇《我为什么要跑马拉松》。
这个回答的确有些恶毒,但是今天的马拉松,这种跑步的终极体现,的确承担着跑步之外的,更为宽阔的意义,绝不仅仅指代表你身体不错,耐力挺好。
你在跑步,你是一种人,你不跑步,你就是另一种人。
自律给我自由
这是keep的广告语,精彩至极。
如果你是个跑者,我知道你会随时出发。
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死胖子,那就给他们鼓鼓掌吧。
更多http://www.shiwanmei.com.cn 微商外包服务